close

 634216052943003750.jpg  

當然知道人不應該先入為主,不過會看贖罪確實是因為告白,要忍住不比較是不可能的。同樣出自湊佳苗的筆下一樣是跟青少年有關的故事都是跟犯罪事件有關敘事手法同是由事件中心的數個角色的獨白交織而成,而且也同樣地虎頭蛇尾。

可以說,這兩本書基本上是一對異卵雙胞胎,所以拿相同的標準來看並不為過。

而這是贖罪的故事:在一個號稱全日本空氣最清新的鄉下小鎮的校園裡,發生了一起少女姦殺案。與她同行的四位玩伴目擊了兇手,但卻沒有一個能夠完整地指認出他的長相。受害少女的失控母親對她們怒吼: “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 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以為是一句不經意的抱怨,卻如咒語一般束縛了四位少女,使得她們在接下來漫長的歲月裡,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向當年的案件作出了自己的贖罪 

全書分作六章,包括四位少女的獨白、受害者母親的獨白,以及短短的終章。讀完這兩本小說,我不得不佩服湊佳苗描寫人物的功力、城鄉的差距的描繪,以及對不同青少年心理深刻的了解。在告白裡,她透過事件眾人的獨白,來描繪一個扭曲的犯罪復仇故事,是新鮮而震撼的,也符合書名,加上她優秀的角色塑造,讓它成為了一本精彩的小說。但是當同樣的公式再次重覆,一但新鮮感降低,震撼性不再,如何絕妙的人物刻畫,再也無法掩蓋相對更為貧弱而且缺乏新意的結尾,同時也暴露出她身為小說家的侷限性。

每位小說家都有自己喜愛或是比較專精的領域,這反映在作品裡,就是主題上的相似甚至是重覆,但是連寫作模式都相同,就會讓人開始懷疑作者的才能是不是只有如此。在某些例子裡,這可以被解釋為是作者個人的風格,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她的風格,更令人覺得湊佳苗似乎沒有辦法以第三者的角度,或是透過書中的單一角色的觀點來進行故事,也就是我認為她說故事的能力不足。她所創造出來的故事很特別,不過她卻無法生動地講出來,好像除了經過一個個不同人物的嘴,她沒有辦法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好在她筆下各個個性分明的角色稍微彌補了這缺憾,使得小說本身仍舊引人入勝,但是她的小說,尤其是在這本贖罪裡有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粗糙的收尾。

告白的最後一章,一篇篇的告白所堆積出來的懸疑感,在復仇完成之時達到了最高潮,可是除去她所設計的復仇的創意性以及讓讀者感到大快人心的滿足感外,通篇是森口老師叨叨絮絮的解釋,其實是相當令人不耐,雖然達到了總結全書的功能,不過和之前精彩的每一章相比,終章確實稍嫌失色,但仍舊是瑕不掩瑜。然而這個頭重腳輕問題到了贖罪更加嚴重。比起前四章,對每個少女的心理和行為的細細描述,第五章補償也就是所謂的解決篇裡,受害者母親的獨白,就像類戲劇裡盛竹如的旁白,等不及劇情慢慢發展,猴急著通通說給觀眾聽一樣,快速到近乎粗暴,而事件的真相也就像愛情劇裡,相愛的情侶竟然是失散的兄妹這種劇情一樣的老套。整個結局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截稿日期要到了,隨便寫寫交差的文章,完全地不及格,閱讀的情緒被失速的節奏感和草草了事的真相拉到了最谷底。如果前四章有80分,後兩章只能得到20分,這樣子的水準差異,讓人無法評價這本小說。

並不是討厭這部小說,只是覺得有點失望,特別是在電影告白之後,也許對於小說家湊佳苗,我的期望過高。查了一下書封背的簡介,湊佳苗得過兩個劇本獎,我想,與其做個小說家,或許做個劇本家更適合她,以她在人物以及獨白(也就是對話)的用心,她能夠成為一位非常成功的電視劇作家,告白電影的成功,不就證明了她的小說在影像化之後更能大放異彩的實例嗎? 如果小說是她的終生職志,她的進步空間真的非常的大,請加油,也期待她的下一本譯本能夠盡快在台灣上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湊佳苗 贖罪
    全站熱搜

    LIA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